1)第205章 差别_影帝从高考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曾经苏泽也有一个疑问:明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什么这些电影却执着的将镜头对准底层?

  是否导演只是为讨好外国评委,而故意只去展现贫困落后的一面呢?

  投其所好?

  哗众取宠?

  后来逐渐明白,所谓文章憎命达,拍摄达官贵人的故事难免显得肤浅和单薄,甚至矫情。

  因为对于一个剧本来说,矛盾点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引发矛盾,就必须制造压力,没有什么压力是比生存压力更加严重的。

  比如去年赢得奥斯卡的韩国电影寄生虫,穷人身上很容易营造出生存压力的氛围。但在富人身上,这种营造则显得比较困难,他们的苦难看起来更像是吃饱撑得无病呻吟。

  而他们真正困境要么涉及政治,要么涉及经济,甚至很多灰色领域,很难过审不说,其中涉及的复杂问题也超出很多象牙塔中的电影学者们的认知范畴。

  这种事全世界都一样,不只是国产电影。

  跟陈刚也讨论过,很多中戏北影科班导演毕业,上来信誓旦旦要拍文艺片,基本全是沙漠、大雪、卡车、孤独而落魄的男人,放荡却纯真的女人……

  各种无病呻吟。

  看看人家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聂隐娘这种电影,就是西方电影人十辈子都拍不出来。

  你能给世界展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观,自然而然会得奖。如果冲着拿奖去拍片,你的电影就low了。

  奥斯卡也一样,21年无依之地大萧条下失去家园人们的生活……19年绿皮书种族主义……月光男孩毒品、同性恋。

  16年聚焦丑闻……08老无所依毒品、犯罪、凶杀。

  07年无间行者黑社会卧底警局……06年撞车种族、偷渡、犯罪、警察腐败。

  苏泽喝口啤酒,他赞同的答案是我们拍出西方人拍不出来的东西。因为他们并不懂东方,只看过被翻译过的华夏。

  那里有政治正确,有共产的理性,有唯物的价值,有封建遗留的气质……

  这些东西都是西方电影走过百多年还没接触的东西,可这些东西有东方的灵魂,有东方的过去和现在,东方人普遍的执着,普遍指向生存状态……

  他们想看就是这些,这些具有躁动的人和躁动的事件所映射的,一种让他们感受到味道的东西。

  透过这些,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猎奇和幸存者偏差,用一种不可名状的词去为东方打上一种符合西方理解的标签。

  就像西方争着抢着给你贴无人权的标签,你却不能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去翻译给他们?

  拉条子和树先生,不仅是亿万农村人的真实写照,更是存在于我们身边,他们虽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也有自己对生活的向往。

  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但人性的丑恶以及生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