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31节朝章故事_清山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于是乾隆将第一、第三对调,赵翼的状元,变成了探花。

  到了传胪之日,一甲三名照例出班跪在前列,乾隆看o见探花戴着朝珠,不免奇怪,退朝后问傅恒,傅恒说:“赵翼是军机章京,照例是准许带朝珠的。”他又说:“以前汪由敦的应制文字,大都是由赵翼所代拟的。”

  乾隆觉得委屈了赵翼,却又不愿示天下以不公,便将赵翼的名字记在了心里,此后赵翼特蒙眷注,凡有考差必点赵云崧,每三年京察必记名。外放知府,升任道员,无一非奉特旨。

  这是一段军机章京当年的小插曲,翁同龢久在内廷行走,自然早有所知。而他预备仿效赵云崧当年之事的决定,甚至是至亲如老父,也是不知情的。

  只是文字一途,多年积习而下,又岂是能够说改就改的?每日退值之后,回到府中费劲苦功,总算略有小成,不过比起自己原本熟悉的笔锋,看起来却殊觉文字丑陋无比。好在这种笔法的使用只是在殿试之中,其他的时候,还是以原本擅长的文字答卷即可,而且,距离咸丰六年的下场大比还有段时间,所以翁同龢心中并不着急。

  这一次他从江苏常熟到浙江来,也是事出有因:他的妻妹字本省府城一家姓雷的秀才,道光三十年于归,却始终没有子嗣,到了本年的四月间,缠绵病榻良久,终于香消玉殒了。

  丧报到了常熟府中,翁同龢的妻子听闻妹妹亡故,哭得一塌糊涂,翁同龢劝慰了几句,命下人准备车马,和妻子一起,越省吊唁。

  夫妻两个到了浙江,在妻妹家中住了下来。雷秀才知道翁同龢虽然仍是白身,却是天子近人,故此在言谈之中,亲近得不得了,连妻子的丧事也全然交给弟弟去办,自己整天陪在翁同龢身边,做小到了极致。

  翁同龢很不以雷秀才之言行为然,又不好多说什么,在雷家呆了几天,给翁同龢想起这杭州城中一位道光年间就已经致仕的大佬。当下和妻子说了一声,雇了一顶小轿出门而去。

  这一次他要拜望的人叫朱士彦,字休承,嘉庆七年的进士,和大名鼎鼎的陶澍是同榜,官做到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十六年的时候,看朝中由曹振镛把持朝政,民情下壅,朱士彦正色立朝,以求去相抗,道光皇帝偏听偏信,准了他乞骸骨,致仕还乡的折子。

  其实朱士彦不过五十三岁,远没有到致仕的年纪,不过皇命已下,也算是弄假成真。诏旨见抄,皇帝觉得自己的做法也有点过分,便亲自赐宴、赐金,风头一时无两。

  朱士彦回到浙江,他既有终老林下之念,自然要大兴土木以娱老,他年纪不能算很老,而且平时养生有道,体气一如壮年,每天亲自到工地去指点经营。

  到了这一年的夏天,花园中有座正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