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章 迁都之议_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荆湖之运漕”。而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此时提出迁都。确实有动摇国家根本的感觉。何况此时的洛阳由于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条件。而事实上,洛阳自后晋石敬瑭迁都开封,都再也没有成为过任何王朝的国都。

  但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太祖雄才大略,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

  问题在于,当大宋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

  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另外,开封太靠近黄河,在军事上也是个致命的弊端。战国时秦国曾四次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最后秦军决黄河水灌大梁,结果城坏魏亡。

  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太祖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而开封的地理环境四通八达,水陆交通方便,在宋代作为经济中心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

  只可惜,太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而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虽然太祖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这就是宋初的所谓“迁都之议”……

  将李纲等人送入宫城中的驿馆,安排好一切许宏告辞。李纲命人前往宫中报备,请求觐见,但听闻皇帝前几日便携家人出宫前往东都苑狩猎,还需两日才归,他们只能暂时在驿馆住下等待皇帝召见。

  “李相,陛下此次在西京久住是不是另有深意?”如今已是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