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零一章 等待时机_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上的“积弱”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如今赵柽开海通商。大力发展手工业,使得江南才得以恢复,而遭受靖康之乱北方却元气大伤,使得财政依然要靠江南供给。

  现在随着赵柽扩张的军事路线实施。宋朝已经收复燕云十六州,并远达漠北地区,金国虽然尚存。但北部的军事威胁大大减轻,中原地区已经成为后方。向北部的洛阳迁都不仅能避免财政过分依赖江南,还可以促进中原经济的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北方经济的复苏……

  自立国以来其实有两次机会是迁都的最佳时机,一个是太祖建国之时以‘辞旧迎新’的名义以洛阳为都,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太祖最终屈服于群臣的反对而没有能成功;再有就是靖康之变后,赵柽继位之时,那时汴京失陷任谁也明白此处为都并不是什么好地方,让女真人两次兵临城下。

  但赵柽没有迁都,一者因为洛阳残破,土地荒芜,事出仓促难以成行;二者便是出于稳定人心,在两君北狩、黄河以北沦陷之时,收复都城有着现实的意义;第三就是赵柽不想背负‘胆小鬼’的名声,他要在击败女真人,将其灭国之后在堂堂正正的迁都,免得让天下人耻笑其因为害怕当了皇帝后马上迁都躲了起来。所以赵柽继位之后,局势稍定便遣景王赵杞以安置皇族子弟的名义修缮城池,整修宫舍,疏通运河,发展经济,以备将来时机成熟之时迁都。

  而迁都可以说是国之大事,需要庞大的开支及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家肯定不会全部表示同意,对此赵柽也做了全面的准备。他仔细研究了太祖迁都之时群臣的反对意见,综合起来以当时的起居郎李符的‘陈八难’和李怀忠的进言最具代表性。

  李符上书中称:“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李怀忠进言所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和李符的理由都是很充足和现实的。

  但现在洛阳经过赵柽十多年的经营,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了,主要的阻力将是来自像太宗那样的利益既得者。虽然赵柽还没有确定继承者,但汴京成为大宋的都城已经近二百年,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地方势力,他们和皇族及朝廷官员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迁都将妨碍他们的利益,也将招致他们强烈的反对。

  而当年太宗劝服太祖的‘在德不在险’也在儒教盛行的大宋拥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