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四章 父子斗_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钦宗折腾了几个来回,实在是受不了了,便上表说自己年岁大了,现在还得了重病,请求致仕得到了照准。于是种师道在当了两天宣抚使后,便再次罢官。

  赵桓对待外敌真是标准的骑墙派。做好了两手准备,但是赵桓蛇鼠两端的做法,结果搞得底下的臣子们迷迷糊糊,无所适从,主和、主战两派明着不打了,但暗斗依然不断…

  形势逐渐好转,赵桓通过频繁的更换宰执。将朝中大权逐渐归于己手,这时他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了他爹太上皇赵佶身上。权力是迷人的,一旦拥有便会上瘾,不想再度失去。何况赵桓忍辱负重十八年,怎么会甘心他爹复辟,而在江南游荡的赵佶又怎么愿意拱手想让。

  父子两人心里都明白当日禅位不过是一场戏!赵佶本来就不想禅位,原本只是想摆一摆认错的姿态,藉此收复人心,但吴敏、李纲真地上书请他禅位,在内外压力之下,他不得已而退位。既然赵桓那么不愿意接皇帝的班,那么好,现在金兵撤退了,你把位子再还给父皇吧,可他不仅从无这个念头,而且竭尽全力地保全皇位!

  当日赵佶在金兵围城的前夜匆匆禅位,连夜潜逃江南,他心中其实已经断定东厩必定失守。而等到京师陷落,赵桓和那些劝自己下台的主战派朝臣们必定是死的死、忘的亡。到那时,赵佶便可以太上皇的身份理所当然的再次称帝,凭借东南半壁江山再建朝廷。

  所以赵佶到了江南后连发三道诏令:截递角、止勤王、留粮纲。这三道“圣旨”都事关重大,将使朝廷不能号令东南,都城处于既缺兵又缺粮的绝境,东京政权难以维持,而东南将由朱勔的“小朝廷”跃升为太上皇的“大朝廷”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赵桓不但守住了东厩,还把女真人哄走了,这下赵佶的地位就尴尬了。而他手下一帮随行的宠臣蔡攸、童贯、朱勔等人也明白的很,金兵退了对他们君臣却未必是好事,尤其是蔡京、童贯等人,普天下之人都想将他们杀之而后快。太学生和朝廷的大臣们已屡次上书赵桓,请求诛杀这婿国殃民、罪大恶极的国贼。

  此前赵桓一方面出于平民愤,一方面为了报私怨,将李彦、王黼、梁师成、梁方平相继诛杀,并大举改革政事。如果太上皇称帝,他们可以依然在小朝廷中高官厚禄,颐养天年,但是如果现在回京,那肯定是凶多吉少,所以蔡京、童贯等人也揣摩到了赵佶的复辟的心思。

  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桓当然不会束以待毙,他明白一旦处理不好他爹自立朝廷,事情将更加棘手。东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厚的地区,同时也东南诸路也是蔡京、朱勔父子经营最久、根基最深的地区。如所周知,朱勔是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