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七章 这就是大宋的禁军_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兵、厢兵、乡兵和藩兵四种。禁兵是中央军兼正规军,是主力作战部队,主要布防在京师和军事要地。厢兵在北宋是国家正规军中的地方部队,由老弱者留充,既维持地方安全,也从事这种劳役,说是地方军,其实就是杂役军。另外还有乡兵和藩兵,都是保卫乡土的民兵,属于预备役。

  禁军是宋朝的正规军,是宋军精锐所在。为了提高禁军的作战力,也为了保证最强大的军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太祖又命全国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登记造册送至京城,补充禁军缺额。同时选拔强悍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各地照样募兵。后来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散发诸州依样遴选。这样就保证禁军中都是身强力壮的士兵。禁军每隔二三年甚至半年就变动驻地实行更戍法,可是将领却不随之同行,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对调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戍法的目的,说是使士兵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不至骄惰,实际是使兵将分离,防止两者形成根深蒂固的亲党关系,铲除骄兵悍将犯上作乱的内外部条件。然而,兵将分离,更番迭戍,不利于同心协力的战斗团队的形成,其削弱战斗力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太祖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证了宋朝军队的长期稳定,彻底结束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因制度、人事上牵制而影响到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由此形成了宋代猜忌和抑制武将的所谓祖宗家法。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为大幸,太宗以后几无名将,唯一值得称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

  宋朝前期因为战争不断,军队还能有实战锻炼,战斗力还是有的,但是随着与辽国‘澶渊之盟’的签订,对手一夜之间消失了。虽然西夏那边时不时的还打一仗,但是大多由边军对付,禁军基本歇了。没有了战争就没有了风险,和平时期就没了丧命的危险,禁军待遇又不错,当兵就成了就业的首选之地。

  一些读书人考进士总是名落孙山,去当兵身体又不大好,舞不动刀枪怎么办,有明白人就指点他们了,那就考武举当军官呗!这些人一听‘茅厕’顿开,他娘的武举反正不考耍大刀,只需写篇兵法论文,自己怎么也比那些行伍出身的武夫强,于是一批接一批的学文学武两不成,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现身国防,结果武举成了这些下等书生混上官职的捷径!既然那些穷酸们都安置了,那赶上灾荒无家可归的灾民也得给条出路啊,于是军队又发挥了起了另一项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

  古代一遇灾荒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灾民,没饭吃只能穿州过府四处流浪,十个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