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9章太子关心灾情_我要做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必要硬凑一封奏疏。

  但像赈济江南诸府灾民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不仅仅需要内阁和皇帝来看。

  文武百官也是需要参与的。

  更重要的是,朱见济提出了“以工代赈”这个后世一出现便造成巨大影响力的计划。

  他希望能够用这封小小的奏疏,改变一下大明的救灾程序。

  在封建时代,有些东西是被分的很清楚的。

  比如徭与役、赋与税,后世常常把它们当做一个词,可实际上指代的却并非相同的事。

  所以很长时间里,赈灾就是赈灾。

  像“以工代赈”这种事,老百姓都遭灾了你还拉着他们干活,简直就是十恶不赦!

  内阁的诸位阁臣起先听到朱见济提出“以工代赈”,拉着灾民去疏通江南复杂的水道或是兴修地方水利时,差点就忍不住跳出来。

  像高谷这样的传统士人眼睛都瞪起来了。

  只是他们再无知,等朱见济将“以工代赈”的内容详细解说出来后,变得越来越沉默。

  总觉得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世界观都要被塑造重组了呢。

  像江渊陈循这等人才,在意识到小太子当真提出了个不简单的提议后,当即溜须拍马顺杆而上,夸得好像在朱见济讲出“以工代赈”四个字后,江南雪灾就被解决了一样。

  高谷则是思考许久,最后谨慎发问,“若是以太子这等法子为之,需要多少人手进行管控呢?”

  在古代,让统治者没想到“以工代赈”这种简单方法的阻力之一,还有将大量的劳动力聚集一处,容易引发谋反事件。

  像前朝蒙元的覆灭,开端不就在于召集人手修黄河大堤吗?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句话何其的如雷贯耳?

  就算是后世的漂亮国,每每遇到灾害,调动人手过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赈灾,而是镇压可能出现的动乱。

  以工代赈?

  谁闲得没事去做这活儿?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