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六章叶安的救星_长歌当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手段,后其于我宋军作战,常败阵而归,景宗怒数以五罪:违众深入,一也;行伍不整,二也;弃师鼠窜,三也;侦候失机,四也;捐弃旗鼓,五也!你觉得这样的人能领兵打仗?”

  叶安忽然打断陈琳的话:“萧燕燕真与韩德让有私情?!”

  “胡说八道!一个乃是辽朝皇后,母仪天下,一个是景宗托孤之臣,岂能有所私情?!外来的传闻不可信,若是真的信了,才是最蠢的傻子!”

  叶安尴尬的挠了挠头,后世这样的人可不少,许多历史上的绯闻传的神乎其神,甚至连一些文人史官都把这东西当作真的记录在案,由不得后人不信啊!

  但很快陈琳话锋一转:“虽未有私情,但总归有人会去诋毁,当年萧太后与韩德让有旧,又共同辅政辽圣宗,自然会有绯闻传出不足为奇。”

  叶安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这么说来韩家在辽朝极有势力?”

  “岂止是有权有势?韩德让为何没有儿子?这位在辽朝叱咤风云的摄政王会没有女人?会没有子嗣?是他自己生不出来还是有人不让他生?嗯?”

  我勒个去………………

  看着陈琳颇有深意的眼神,叶安便知道事情或许非常阴暗可怖,权利与阴谋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什么都有可能。

  或许就是萧燕燕故意制造绯闻,然后利用这绯闻让韩德让不能有子嗣,旁人甚至是后人会自己给她圆这个谎!

  倒吸一口凉气的叶安微微点头道:“知道了,看来辽朝对汉臣的防备不弱于对其他的皇族或是部族啊!”

  笃笃笃…………

  陈琳指节轻叩桌面,缓缓起身道:“辽朝韩氏发于玉田,其祖韩知古为蓟州玉田人,被契丹人俘虏到辽国为奴,但到了韩德让父亲韩匡嗣时,由于能征惯战,成为辽国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善谋略,有识量,得重用。神册初年,遥授彰武军节度使、东南路处置使,信任益笃,总知汉儿司事,主持诸国礼仪,平定渤海,历任推忠契运宣力功臣、彰武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

  这还只是韩德让父亲的功劳,而韩德让的事迹叶安便知道不少,总之一句话概括大功于国,权倾朝野!

  由此可见韩家在辽朝的实不可小觑,同样也会成为耶律隆绪所忌惮的对象,恰巧现在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基本上病入膏肓了,皇太子耶律宗真年幼,甚至尚且比赵祯还要小几岁,一切又回到了似曾相识的一幕。

  不得已之下这个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的辽圣宗只能把江山社稷以及年幼的皇子看护起来,并且再次启用韩家作为国之柱石。

  这是一个非常无奈且又是最为稳妥的办法,为何辽朝的历代皇帝总会启用韩家作为辅政之人?

  原因很简单他们是汉臣,再厉害,功劳再大的汉臣也无法名正言顺的坐上契丹的皇位啊!多少皇亲国戚盯着那个位置,要坐也轮不到韩家这个汉臣人家来坐!

  同时韩家在重压之下唯有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要与辽朝的宗室们进行抗衡…………

  不得不说这样的手段实在高明,连叶安都不由得佩服耶律隆绪,这个契丹皇帝虽是外族,但对汉家的研究却是全方位的,不光在文化修养上颇有建树,且有学到了汉家王朝的制衡手段之精髓。

  这就是不简单的,也算是实实在在的落入了一个历史的“陷阱”中。

  外族就是这样,越是学习汉家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就会不自觉的学习各种治国手段,但也会沉沦其中,使得自己越来越像汉家,但永远也不可能变成汉家。

  历史证明就是从辽圣宗开始,辽朝走到了繁荣的顶点,也就是从辽圣宗开始,辽朝印证了那句“阳极而阴,盛极而衰”的魔咒。

  不过眼下叶安却抓住了重中之重,辽朝使团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铁板一块,韩崇安是韩德让的侄子,韩家于宗室之间在权力争夺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就好办了!

  叶安向老陈琳拱了拱手,顺便在脚店的柜台上拍下一片银叶子,这东西没有官印可以随便花销,是秦慕慕特意在他袖口中放的。

  座位上的老陈琳嘿嘿一笑,不禁喃喃自语道:“看来圣人还真是选对人了!”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