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十六 无以为家1_明末混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夷陵山区。

  原本没有路的密林被生生踩出了一条路,上千名矿工在这人迹罕至c野兽出没的山区用树木和干草搭起简易的窝棚,把孩子老人安置在那里,年轻力壮的在矿山挥汗如雨,扫动鹤嘴锄c铁锹玩命的挖,甚至用铁镐在岩石上打出一个个孔洞,塞入从南阳买来的然后引爆,炸得乱石如雨。当石雨停止后,妇女和孩子便会高高兴兴的走过去,在乱石堆里翻捡,挑出成色好的矿石放入藤筐里。条件恶劣,这种工作非常辛苦,也充满了危险,隔三差五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但他们还是充满干劲。

  他们在开采的是夷陵山区新发现的一种宝贝,磷矿。

  磷矿在夷陵山区并不稀奇,有不少矿甚至是露天的,但大家一直不知道能派什么用场,它既不能当燃料又不能加工成精美的饰物,只是一堆硬梆梆的石头,谁也不稀罕。直到南阳那位天才的小杨帅用硫酸将磷矿石化开,将这些又臭又硬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大家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可以拿来当肥料,而且是极好的肥料。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会不会用又是另一回事,目前懂得如何制造磷肥的,只有南阳人,他们知道能当肥料也没用。但随着南阳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逐渐推行,对磷肥的需求量节节攀升,夷陵山区开采磷矿的人便多了起来。

  走进山区开采磷矿的人,大多是破产的当地农民,或者从陕西c山西c河南c河北等地逃难过来的流民。湖北的条件再怎么着也比北方和西北要强很多,著名的千湖之省嘛,不会像陕西,连山上的蒿草c树皮都被吃光了,只能啃石头充饥。当然,别指望湖广能像南阳那样敞开胸怀接纳他们,湖广是农业大省,工业还没有萌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看到蝗虫过境一般涌来的流民,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赶他们走,赶得越远越好,开玩笑,本地的土地兼并都那么严重,那么多人没有地种了,再来百万流民,他们还活不活了?无人愿意接纳,这些流民只好躲到人迹罕至的山区,盘据在荆襄一带,靠打猎和采集野菜野果为生,苦度时光。明朝中叶的时候,弘治帝曾为解决荆襄一带的流民问题作过一定的努力,责令湖广地方官员给愿意加入湖广户籍的流民发放种子和农具,帮助他们开荒,至于不愿意在湖广定区的,则发放一些路费让他们回原籍或者到其他地方谋生。在这一时期,荆襄流民数量大减,荆襄一带的治安也大为好转,称弘治是中兴之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弘治死后,这点良好的势头便戛然而止,流民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到了万历一朝,越发的尖锐突出了。到了崇祯朝,荆襄流民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百万之众,这些流民没有田地,还时常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