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20章 朝政是底线_大明嫡长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20章朝政是底线

  “陛下,杨阁老,王阁老求见。”

  皇帝本来盘腿坐在类似炕的上面,就着搬到床上的矮桌看些奏疏,听到尤址进来禀告,于是躬身要穿好鞋子。

  尤址眼疾手快,跑过来伺候上,“陛下,还是让奴婢来。”

  “没事,你让他们进来吧。”

  这两位是重臣,朱厚照脱鞋不太合礼仪,显得不尊重人,不仅如此,他也不会随意翘二郎腿,是正正经经的坐好。

  这些事在儒生看来很重要,对于朱厚照来说又很简单,所以他通常都会注意。

  没多久,两人联袂而来,“臣杨一清(王鏊)恭请圣安。”

  “朕安。”

  皇帝一伸手,边上太监就已经把两个凳子搬来了。

  “谢皇上。”

  “朕在看顺天巡抚王璟的奏疏,”朱厚照从矮桌上拿过来,“正德二年北直隶经分田一事以后,老百姓总算有个安生日子过。记得分田以前,每年税粮只有十多万石,但自正德四年开始,已经翻了两倍还多。但他说日子好了以后,反而于推广红薯不利,这真是……到头来怪我们君臣理政太过勤奋了是不是?”

  皇帝语气里含着笑意,显然是在调笑。

  杨一清和王鏊也都还算轻松。

  王鏊接话说:“穷则变,不穷则不变。王廷采之言,倒也不无道理,不过这不能算陛下之过,而应是陛下之功。至于红薯,它产量高又耐旱,许多老百姓尚不知其特性,等到两三年后完全知晓了,那便不会有难度的。”

  “顺天府今年要种十万亩红薯。”杨一清拱起手,“陛下放心,老臣会时时盯住他。”

  “嗯,那么他奏疏种说的请求呢?以免除部分税赋为饵,鼓励百姓更多种植。”

  王鏊说:“臣倒以为可以一试。军屯清理以后,大明岁入会大幅增长,本身也有财力支撑。这样的奖励既可以藏富于民,还能推动红薯更快普及,一举两得。”

  朱厚照本来也觉得不错,不过他想到山东刘健正在做的事。

  “……朕原则上还是同意先生话中的意思,咱们君臣所思所想,说到底就是让老百姓日子过的好些。不过减免钱粮是不是太过复杂?到底减免多少,是减免部分还是全部减免?依朕看倒不如这样,每家愿意试种两亩的,免除家中一人徭役,愿意试种五亩的,免除两人徭役。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易于执行,谁家试种,县官今年征徭役时,就划掉他的名字,而且老百姓也易于理解,一听就明白。”

  杨一清和王鏊两人想了想全都点头,这样的话,又是一个善政。

  一个接一个,慢慢来,总归能把国家治理好。

  朱厚照看他们没意见,便提笔了。

  自他登基以来,朱批的权力还没有让给过任何人。

  写完之后他还吹了一下,接着交到杨一清手上,“这个口子都开给他了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