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亚风云明城会战_汉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可想而知,当刘文涛以及他麾下的北廷精兵被当作牺牲品放在明城苦守时,北廷王刘文共又是怎样一种心情。这种情况下,让他去顾全大局,显然是有些为难人的,尤其在刘旻连象征性的援兵,一点给明城守军减轻压力的动作都没有,这更加惹得刘文共不满。

  一个月的时间,ysl联军在明城守军的铁壁防守下伤亡了上万人,损折超过两成,若非有一干狂热圣战者的支撑,仅靠孱弱的所谓齐亚尔国精锐,早就自我崩溃了。

  与之相对的,则是明城守军的巨大伤亡,死者逾半,人人带伤,而最重的损失在于,海东经略使刘文涛的战死。作为赵王刘昉之子,在军事才干上,自然远远不能与乃父相提并论,但依旧以其坚韧、刚强广获军心。

  在防御期间,更是从容不迫,长时间于一线指挥,甚至身先士卒,亲自参与厮杀,几天几夜不下城,连日累夜不睡觉,最终在坚守二十五日之后,伤重不治而亡,时年仅仅三十岁。

  刘文涛之死,刘文共失一胞弟,北廷国失一梁柱,打击不可不谓深重。甚至于,此事也是安西、北廷二国离心之开端,当然那是后事了。

  明城攻防战最危险的时候,显然是刘文涛战死后的那几日里,在任何时代的战争里,主将的阵亡,都可以宣告战争的失败了。

  而能让明城继续坚持下去的,则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那种形成本能的抵抗力,二则是出现了一个临危救乱的人物——刘文涛之子,巡院使刘继琨。

  刘继琨乃是刘文涛长子,生于开宝二十八年(990年),时年方十四。年纪虽小,但从小跟在父、伯身边,打有意识开始,就经历着北廷相对荒凉、贫瘠环境的磨砺,见证着北廷国从无到有、从草创到日渐完善的过程。

  由此,刘继琨不仅培养出了对北廷国深刻的感情,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之下,具备了极其出色的军政视野,尤其在陪其父镇守明城、经略海东的几年间,军政实践能力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中央帝国那些皇子皇孙们按部就班的培养不同,在安西三国,或者说在大部分封国,对所有宗室人员来说,揠苗助长是很寻常的事情。

  毕竟,连汉人都恨不能一个分为两个来用,作为拥有天家血脉的子弟,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使命,从小就得经受考验,抗不过,就只能作为一个被淘汰的米虫。

  而刘继琨,出来做事则要更早,十一岁就正式跟着出征、参谋、治务,他巡院使的职位,可不是给贵胄子弟的虚衔。

  因此,当刘文涛亡故之际,刘继琨是毅然履行父亲遗命,肩负起守城重任,就提着刘文涛留下那柄染血的汉刀,立于城头,暴于矢石,指挥若定,冷酷决然。

  然而,即便有刘继琨临危受命,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