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八章 在这个时代,赚钱是很容易的事情_我的198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政还一脸激动之色的看着俞铮,虽然他算不出来,但一个只有二百户的小小的家属院,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都能赚十多块,要是放在密州县最繁华的地段,那一天能赚多少?只是需要做一下简单的对比,都可以知道这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恐怕一个月能赚上千,甚至是几千块!

  几千块啊!

  一个工人一个月才多少钱?

  就算是考上大学了,毕业分配了工作,到了工厂里面,除了有个干部身份之外,工资也就是比普通的工人多半级工资加上七块钱干部特有的书报费而已,加起来不过十几块,一个月多十几块钱跟一个月上千块作对比,实在是太不值一提了。

  “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去年那么多新闻说很多人下海当个体户呢……”

  李国政仍旧是一脸兴奋,喋喋不休的说着。

  下海是个很新潮的词,是去年才被创造出来,然后广为流传的。

  去年是八四年,在太宗第一次南巡结束之后,国内开始了第一批的下海经商潮,很多人放弃了自己体制内的工作,宁愿出来当个体户,也不想要继续在党政机关或者是国营企业里面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国营企业的还少些,主要还是党政机关的多,因为机关的薪水实在是太低了。

  话虽如此。

  但这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北方,风气比较保守,因为个体户是没有组织的人,换一个更加不好听的比喻,就相当于没爹没妈的人。

  组织在这年代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词。

  就像是这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辛辛苦苦考上大学为了什么?

  为什么农村的做梦都想当工人?

  还不就是为了进入组织,成为有组织的人么?

  结果直接辞职了,那当初还那么辛苦的考大学干什么?

  比如说他们密州县,就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科级干部,辞职在人民医院附近开了全县第一家面馆。

  这件事当时轰动全县。

  据说就连县委宋书记都亲自劝过对方,奈何对方心意已决,非要辞职不可。

  那家面馆名字叫唐氏抻面,这个科级干部祖籍是烟台福山人,鲁菜之乡,家传的一手福山大面的手艺,建国之前家里人就开过几代人的面馆,称得上远近为名。

  建国后虽然面馆开不成了,但手艺传了下来。

  这家面馆仅仅开了大半年,便再一次的轰动全县。那位辞职下海的唐姓科长成为了他们密州县第三位万元户,被县里专门在县招待所的大礼堂开了表彰大会进行表彰。

  万元户。

  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无比让人羡慕,眼馋的名字,但说实话,在他们北方,尤其还是政治风气顽固保守的鲁东,虽然都眼馋别人下海赚了钱,但真的敢跟着学,自己也辞职当个体户的,还真是寥寥无几,虽然这些贫穷惯了的人,对于财富实际上有着无比的渴望。

  “这个……”

  俞铮听了之后笑了笑,他觉得没有必要给自己好友纠正八四年下海潮跟他所理解的下海潮的区别。

  虽然八四年下海的有一些的确像是李国政理解的,比如说他们密州县的唐姓科长这样的人,但绝大多数,其实还是倒爷居多。

  不过是一些借着经济双轨制,各类资源短缺的东风,利用手里的关系,搞来各种批条,来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一群人。

  这年代官倒成风。

  这些人里面。

  二代居多。

  不过这就是时代大势,滚滚向前,以前的所有美好,即将不复存在。

  任何想要阻挡的,都会被碾成碎片。

  这些不谈,但刚才李国政提到的去市区里人流量多的地方摆摊的说法倒的确是可行。

  说起来也奇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都知道哪怕是在外面摆摊卖个茶叶蛋都能赚比工厂里还多的多的钱。

  俗话说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但一群人就是一边眼红,一边嫉妒,但就是没人去跟着干。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