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五十二章 普及教育也是老大难_大明咸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这些钱并不是单纯的归到国库了,而是国库准备把这部分的收入拿出来投入到学堂的建设里面去。

  毕竟,靠圣人赚来的钱拿去宣扬圣人教化,圣人肯定不会生气的,对不对?

  ……

  杨少峰对此也是服的透透的——有人敢想,有人敢提,有人敢批,有人敢干,最后这事儿还就这么成了……

  不知道后世那些工程里面有多少都是这样儿的……

  只不过,跟朝堂上的这些破事儿比起来,杨少峰明显更关心即墨的事儿。

  即墨的路要修,即墨的学堂要盖,即墨的百姓要发家致富,即墨百姓的孩子们要进入学堂,这还没算上那些鸡毛蒜皮的破事儿。

  说不头疼,那基本上就是扯蛋。

  最让杨少峰头疼的,就是百姓对于让孩子读书的期待和抗拒。

  是的,并不仅仅是期待,而是期待中带着抗拒。

  或许有人会说,有读书的机会难道还会抗拒?这不是脑袋有包?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儿,有期待,也有抗拒。

  原因很简单,哪怕是中原王朝自古来就讲究读书,就连皇帝也都亲自下场劝学,然而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操蛋的问题。

  自古来,读书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造纸术出现之前,读书基本上都是靠的竹简或者丝绸,而这两样东西前者笨重后者贵重,而且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基本上就没办法再用第二次了,书籍的成本就成了制约普及读书的第一要素。

  等到造纸术出现之后,书籍的成本对比起竹简和丝绸来说确实下降不少,然而必须要用雕版的原因却导致书籍的成本依然不是平民百姓可以接受的。

  当然,中原王朝向来就有一个毛病。

  其他的民族历史上,面对洪水的时候是祈祷神灵,而中原王朝的百姓是自己治水。

  其他的民族历史上,活不下去的时候大多是期待来生或者祈求神灵,而中原王朝的百姓大多是选择干翻皇帝。

  竹简和丝绸的成本高,我们就造纸,雕版的成本高,我们就折腾活字印刷术。

  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哪怕花上几百年的时间去解决,该解决的问题都照样给它解决掉。

  唯独有一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起码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极大的丰富之前,这个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

  穷。

  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让娃子进学读书,就意味着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就算是再小的孩子,割草之类的活计总是能做的吧?

  多一个劳动力,家里的地就能多耕种一分,就能多收几斤粮食。

  而很多时候,这几斤粮食往往就是一家人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所以,这些人往往会集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读书,就盼着这个孩子能出人头地,以后再带动着其他的兄弟们一起发家致富,让后人有更多读书的机会。

  

  请收藏:https://m.biquge4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